requestId:68b1e45cf21470.03640502.
一、2013年預算執行情況
2013甜心花園年,全市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十屆二次、三次全會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優,扎實推進包養網各項工作,加快建設美麗天津,全市經濟社會實現平穩較快發展,財政預算執行情況較好,圓滿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預算任務。
(一)財政收支情況
1.公共財政收支(原一般預算收支)。全市公共財政收入2078億元,完成預算105.4%,比上年增長18.1%。公共財政收入加上中央稅收返還、轉移支付等369億元,上年結余157億元,以及調入(調出)資金22億元,公共財政總財力2626億元。全市公共財政支出2506億元,包養網單次完成預算101.8%,比上年增長18.7%。總財力與支出相抵,全市公共財政結余120億元,其中結轉項目資金106億元,主要是地方建設項目和中央轉移支付資金;預算純結余14億元。
市級公共財政收入765億元,完成預算105.1%,比上年增長17.7%,剔除調整完善市對區縣分稅制財政體制應返還區縣的收入基數37億元,同比增長12%,與年初預算持平。公共財政收入加上中央稅收返還、轉移支付等369億元,上年結余81億元,以及調入資金47億元,減除對區縣轉移支付209億元,公共財政總財力1053億元。市級公共財政支出996億元,完成預算98.8%,比上年增長10.7%。總財力與支出相抵,市級公共財政結余57億元,全部為結轉項目資金,主要是地方建設項目和中央轉移支付資金。
2.政府性基金收支。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814億元,完成預算78%,比上年下降14.2%,其中土地出讓收入735億元,下降16.5%。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上年結余148億元,減除調出資金等10億元,政府性基金總財力952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817億元,完成預算67.6%,比上年下降21.1%。總財力與支出相抵,全市政府性基金結余135億元,全部為結轉項目資金。
市級政府性基金收入353億元,完成預算135.7%,比上年增長46.6%,其中土地出讓收入303億元,增長56.6%。政包養網評價府性基金收入加上上年結余9億元,減除對區縣轉移支付和調出資金等29億元,政府性基金總財力333億元。市級政府性基金支出317億元,完成預算114.7%,比上年增長24%。總財力與支出相抵,市級政府性基金結余16億元,全部為結轉項目資金。
3.地方政府債券收支。2013年財政部代理我市發行地方政府債券45億元。經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查批準,用于美麗天津建設15億元,排水設施提升改造5億元,舊樓區綜合整修5億元,水利建設項包養網站目5億元,市容環境綜合整治4億元,東亞運動會場館3億元,七里海濕地二期2億元,清水工程1.9億元,于橋水庫水源保護1.4億元,償還到期地方政府債券本金2.7億元。
(二)預算執行特點和財政主要工作
2013年,各級財稅部門全面落實積極財政政策,著力促進轉型升級,保障民計民生,推進改革創新,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1.財政收入邁上新臺階
過去的一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市上下堅定信心、砥礪奮進,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各級財稅部門堅持依法征稅、應收盡收、不收過頭稅,及時將經濟發展成果體現為財政增收。全市公共財政收入突破2000億元,收入規模再創新高。濱海新區、中心城區、郊區縣競相發展,區縣級財政收入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增長21.6%,高于全市3.5個百分點。金融租賃、信息技術、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迅猛,第三產業稅收增長19%,占全市稅收比重達到67%。
2.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
支持濱海新區開發開放。落實促進新區發展10項措施,統一濱海新區財政體制,對新建功能區實行地方稅收全留政策。落實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稅收政策,推進國際船舶登記、國際航運稅收、融資租賃退稅等先行先試,產業集聚效應顯現,融資租賃業務占全國四分之一。落實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政策,支持現代物流、科技研發、動漫創意產業加快發展。落實海港空港扶持政策,天津港貨物吞吐量突破5億噸、集裝箱超過1300萬標準箱,濱海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萬人次,新區輻射帶動作用顯著提升。
推進結構調整和創新發展。落實促進經濟發展8條措施,推進大項目好項目加快建設,全市1610個重大項目竣工1200項,實現稅收225億元,增長22.4%。落實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培育領軍企業和“殺手锏”產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5萬家,小巨人企業2410家。落實促進公共研發平臺發展政策,建成全國首家863產業化促進中心,新增87家科技創新服務機構,實施電動汽車、3D打印等一批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促進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借重用好首都資源,完善財稅扶持政策,總部經濟、會展經濟、中介咨詢、服務外包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一批知名企業落戶天津。落實樓宇經濟扶持政策,吸引銀行保險、融資租賃、電子商務、科技研發等機構入駐商務樓宇,全市稅收億元樓宇達到120座。擴大旅游發展基金規模,打造“近代中國看天津”等五大特色旅游品牌。支持發展社區服務,新建菜市場和社區連鎖菜店102個,中心城區便民購菜網點覆蓋率達到90%。
加快郊區縣“三區”聯動發展。農林水事務支出113億元,增長24.7%。支持31個示包養甜心網范工業園區建設,完善招商引資載體功能,簽約包養故事項目2404個,成為區縣新的經濟增長點。支持農業產業園區建設,提升設施農業5.1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0萬畝,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1個、養殖示范園區27個。支持示范包養女人小城鎮和文明生態村建設,新開工農民住房1000萬平方米,55萬農民遷入新居,完成151個文明生態村創建任務。新建改造農村公路853公里、污水垃圾處理設施20座,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面貌進一步改善。
3.民計民生有了新改善
教育支出458億元,增長21%。實施學前教育提升計劃,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0所、“陽光樂園”30所,全市一級以上幼兒園達到242所。推進新一輪義務教育學校現代化標準建設,120所學校驗收達標。新建改擴建農村高中10所、特色高中實驗校12所。創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18所高職示范校和5個優質特色專業。實施高校“十二五”綜合投資規劃,建成一批重點學科、品牌專業。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向19萬名學生發放獎學金、助學金4.7億元。
醫療衛生支出129億元,增長21.6%。胸科醫院、天津醫院、中醫一附院新建工程完工,第二兒童醫院主體建成。推進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完成15個區縣醫院、6個鄉鎮衛生院和1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中醫“國醫堂”實現基層醫療機構全覆蓋。實施20項婦女兒童健康促進計劃,更新一批120救護車,支持開展血液核酸檢測、H7N9禽流感疫情防治等重點公共衛生項目,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由年人均30元提高到35元,免費服務項目由13類67項拓展為14類76項。
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43億元,增長21.3%。國家海洋博物館、中國大戲院、群眾藝術館等重點包養項目進展順利。支持公共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和文化館拓展服務領域,新建100個城市書吧。實施精品文化演出和公益文化普及扶持政策,引進16場高水平文藝演出和展覽,舉辦600場公益性文化活動。國有文藝院團和公益性文化單位轉制進展順利,國家3D影視創意園等項目加快建設。成功舉辦第六屆東亞運動會,新建一批大型體育場館,改造提升30個體育公園和1500個市民健身園。
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40億元,增長19.1%。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就業48萬人。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制度,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九連增,城鄉低保每人每月標準分別達到600元和400元,優撫救濟、特困救助、農村五保戶補助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人均補助標準達到420元,居民生育保險實現城鄉統籌。提高社區工作者薪酬待遇,增加居委會辦公經費。新增養老機構床位7800張,建成社區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103個。開工保障性住房640萬平方米,向10.5萬戶中低收入家庭發放補貼3.9億元。
公檢法司及工商質監支出139億元,增長13.2%。構建公共安全體系,公安消防、司法檢察裝備水平顯著提升,完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視頻監控點位增加,治安綜合防控和應急救援能力進一步提高。加大工商質監、食包養網品藥品監管投入,推進放心食品系列工程,“放心藥廠”、“放心藥店”創建工作進展順利。
4.城市功能得到新提升
城鄉社區事務支出694億元,增長21.8%。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通過資本金注入、政府回購、特許權經營等方式,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津秦客運專線竣工通車,鐵路樞紐功能進一步完善。京秦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北部新區快速路網加快實施。地鐵2號線全線通車,3號線南站配套工程試運營,5號、6號線70座場站全面開工。更新環保公交車2000輛,調整公交線路72條,新建改造公交場站10座,增設城市主干道安全島30處,群眾出行條件得到改善。
完成生態市建設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完成32座燃煤供熱鍋爐改燃并網,淘汰黃標車7萬輛。綜合治理河道22條,建成污水處理廠6座、排水泵站14座。新建改造綠地1600萬平方米,植樹造林18.8萬畝。七里海自然生態修復進展順利,于橋水庫及引灤水質保護全面加強。推進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整修建筑1966萬平方米,實施平改坡144棟,提升改造道路107條,中心城區主干道路整修基本實現全覆蓋。啟動西于莊危陋房屋和農村危房改造,完成480個舊樓區提升改造任務。
5.財稅改革實現新突破
穩步推進“營改增”改革試點。在交通運輸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先行試點基礎上,將廣播影視業納入改革試點范圍,全市試點企業5.3萬戶,減負面達到96%,全年減輕企業負擔34.7億元,有效避免了重復征稅,促進了現代服務業發展。全面落實小微企業減免稅包養網政策,對月營業額低于2萬元的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惠及小微企業13萬戶,有效減輕了企業負擔。
調整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統一區縣財政管理體制,促進區縣間公平競爭、競相發展。下劃市包養網車馬費級大企業稅收,實行跨區企業稅收分成辦法,調動區縣招商引資積極性。建立雙城間交通發展基金,構建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便捷高效的現代交通體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壓縮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促進區縣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改進完善稅收征管體制。健全重點稅源管控制度,對占全市稅收80%的企業實施專人管理、動態監控。健全納稅評估管理制度,開展經濟稅收指標比對分析,實行稅收風險排查推送。完善一級稽查、專業稽查和跨區稽查制度。推進納稅服務標準化建設,開展“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次性”告知和非審批類事項同城通辦試點,營造便利的納稅服務環境。
6.財政監管創建新模式
財政監管機制不斷健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黨政包養網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和市委有關規定,制定出臺會議費、接待費、出國經費等制度辦法,將17項公務支出納入公務卡強制結算目錄,“三公”經費得到有效控制。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將長期未動用的結余資金收回預算重新安排。按5%比例壓減部門一般性支出,統籌用于民生項目。完善政府投資項目預算審查、公開招標、政府采購和績效評價制度,有效規避風險、節儉開支。建立行政事業單位賬戶審批制度,將財政資金和公共資金納入審計實時監控范圍。
預算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部門預算改革不斷深化,基本支出定員定額體系更加完善,項目支出預算細化率明顯提高。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穩步推進,全市集中支付總額達到1217億元,占公共財政支出的49%。制定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意見,推進社區、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社會化管理。財政信息公開穩步推進,預算決算公開范圍進一步擴大,公開內容進一步細化。落實中央簡政放權有關要求,清理規范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和行政審批項目。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完善“借用管還”機制,財政風險得到有效防范。
(三)預算執行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3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較好,收支規模進一步擴大,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同時,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財政增收基礎不夠穩固,稅收增長主要依靠部分行業拉動;財政收入占生產總值比重偏低,非稅收入占財政收入比重偏高;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預算平衡壓力包養較大;財政監管存在薄弱環節,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部分區縣財政比較困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存在差距。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在今后工作中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14年預算草案
2014年,國內外經濟環境依然錯綜復雜。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緩慢復蘇態勢,存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新的增長動力源尚不明朗。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經濟長期向好趨勢將進一步確立。同時,經濟運行中也存在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環境制約等問題,經濟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疊加階段,面臨風險和挑戰。我市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濱海新區開發建設,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將為財政增收奠定良好基礎。我們要切實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真抓實干,努力開創財政發展新局面。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的決策部署,堅持改革統領、創新驅動、轉型調整、改善民生、黨建保證,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促進轉方式調結構,支持美麗天津建設。調整優化支出結構,促進民生持續改善,新增財力重點向社區、農村和困難區縣傾斜。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堅持依法行政和清廉從政,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促進節約型政府建設。全面深化財稅改革,推進全口徑預算管理,完善稅收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健全財政資金監管制度,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防范財政風險。
(二)預算草案
1.公共財政預算
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算2328億元,比上年執行增長12%。加上預計中央稅收返還、轉移支付等379億元和上年結余120億元,全市公共財政預算總財力2827億元。支出預算2827億元,比上年執行增長12.8%。主要包括:教育525億元,增長14.6%;科學技術107億元,增長15.3%;文化體育與傳媒50億元,增長14.8%;社會保障和就業273億元,增長14.1%;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149億元,增長15.5%;農林水131億元,增長15.3%;城鄉社區768億元,增長10.7%;公共安全138億元,增長9.6%;一般公共服務155億元,增長6%。
市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算857億元,比上年執行增長12%。加上預計中央稅收返還、轉移支付等379億元和上年結余57億元,減除對區縣轉移支付181億元,市級公共財政預算總財力1112億元。支出預算1112億元,比上年執行增長11.6%。主要包括:教育169億元,增長14.5%;科學技術51億元,增長15%;文化體育與傳媒29億元,增長14.1%;社會保障和就業176億元,增長14.2%;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56億元,增長14.5%;農林水78億元,增長14.3%;城鄉社區189億元,增長3.8%;公共安全65億元,增長9.7%;一般公共服務51億元,增長6.4%。
2.政府性基金預算
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算875億元,比上年執行增長7.5%,其中土地出讓收入790億元,增長7.5%。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預計中央轉移支付等11億元和上年結余135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總財力1021億元,全部用于安排支出預算,比上年執行增長25.1%。
市級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算356億元,比上年執行增長0.6%,其中土地出讓收入303億元,與上年持平。政府性基金收入加上預計中央轉移支付等11億元和上年結余16億元,減除對區縣轉移支付21億元,市級政府性基金總財力362億元,全部用于安排支出預算,比上年執行增長14.1%。
3.社會保險基金預算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預算802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612億元,財政補貼收入169億元,利息收入等21億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支出預算760億元。收支相抵,全市社會保險基金當年結余42億元。分險種情況是: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487億元,支出464億元;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196億元,支出197億元;失業保險基金收入37億元,支出30億元;工傷保險基金收入10億元,支出9億元;城鎮職工生育保險基金收入10億元,支出10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障基金收入30億元,支出20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收入32億元,支出30億元。上述七項社會保險基金,基本能夠實現年度收支平衡、按期支付。對于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滾存結余支付能力低等問題,擬根據各險種收支和結余情況,研究規范征繳范圍和基數、增加基金收益、依法提足支出等辦法,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持續發展長效機制。
總的來看,今年財政收入預算綜合考慮了經濟增長預期、稅收政策調整和加強收入征管等因素,符合實事求是、積極穩妥、留有余地的原則。財政支出預算重點體現了優化支出結構、增加民生投入和厲行勤儉節約等要求,符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有保有壓的原則。在預算執行中,我們將進一步落實增收節支措施,確保完成全年預算任務。
三、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全力推進美麗天津建設
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我們包養網站一定要全面貫徹市委十屆三次、四次全會精神,深化財稅改革,完善體制機制,支持轉方式調結構,促進民生持續改善,健全厲行節約機制,確保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一)著力支持美麗天津建設
加快“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包養網單次銀山”的理念,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動員、多元投入的工作思路,多渠道、多形式籌集資金,支持“四清一綠”行動。通過財政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投入,重點治理工業污染排放,推進改燃并網和淘汰黃標車。通過資本金注入、政府回購等方式,放大財政資金效應,綜合治理河道,嚴控污染源頭,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完善財政獎補政策,加強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創新公共服務方式,通過政府補貼,健包養網全老舊社區物業管理機制。盤活存量、調整增量,集中資金建設外環線外側綠化帶,支持獨流減河、永定新河和郊野公園等綠化工程。
完善城市載體功能和服務功能。加快建設現代交通體系,建成濱海國際機場二期航站樓、地下交通中心和京津城際延伸線,實施津保鐵路、進港三線等重點項目,建成塘承二期、津港二期等高速公路。完善城市路網體系,建成志成道延長線、地鐵2號線機場延伸線,推進地鐵5號、6號線建設和1號線延伸工程,啟動建設4號、10號線,打通一批交通卡口瓶頸。完善市政設施功能,建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水電氣熱老舊管網改造。繼續開展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加快西于莊危陋房屋改造,實現中心城區舊樓區提升改造全覆蓋。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完善智能交通網絡,新增2000輛環保公交車,提高公交分擔率,進一步改善群眾出行環境。
(二)著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落實財稅扶持政策,以調整重組、放開搞活、清理退出“三個一批”為重點,支持國有企業改革,妥善安置轉制職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萬企轉型升級,化解過剩產能,治理污染排放,推動集群發展。落實科技小巨人發展行動計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萬家、培育小巨人企業500家。借重用好首都資源,深化部市、院市合作,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新建一批國家級重甜心寶貝包養網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和科技創新孵化器。
構建現代服務經濟體系。實施“接二連三”戰略,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打造一批中心商貿區、都市產業園、現代物流園,形成服務業產業集群。完善樓宇經濟扶持政策,吸引現代金融、中介咨詢、科技信息等服務企業入駐商務樓宇,打造更多的稅收“億元樓”。整合天津歷史人文資源,創建特色旅游品牌。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政策,支持養老臺灣包養網、家庭和健康服務發展,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服務需求。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啟動新一批示范小城鎮建設試點,擴大“三改一化”試點范圍,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大力發展臺灣包養網現代都市型農業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